长久以来,“探险家”的名号往往为男性所占据,但女性并不缺乏开拓、探索的勇气,哪怕是身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长裙和束腰,也束缚不了她们的脚步。无论是探险、飞行、自驾、摄影、登山…… 在每个领域,她们一样是先行者。以下这些或由她们自己亲笔所写,或由后人追踪她们脚步所成的著作,为我们描摹出她们好奇而无畏的灵魂。
山旅书札
[英] 伊莎贝拉•博德/著、王知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1
伊莎贝拉•博德,一位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身形矮小,体弱多病,并不适合长途跋涉前往地球的边远地区旅行,但是她却走了很多地方,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印度、库尔德斯坦、波斯湾、伊朗、马来西亚、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和其他地区。她快六十岁时,还学起了摄影术,1891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头一批女会员之一。七十岁那年,她完成了最后一次旅行,骑着苏丹王送她的一匹黑牡马造访摩洛哥。
伊莎贝拉•博德,从照片上看是一位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
本书讲述的是她只身前往落基山脉旅行的经历。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连男人也少有去往美国西部的。博德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前往位于内华达山脉的加州特拉基。之后,以一身夏威夷骑装,从加州骑行至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并在美丽绝伦、与世隔绝的埃斯特斯公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日,最后在气候恶劣的冬日,骑着精神抖擞的半驯化马“鸟儿”,只身探索这片蛮荒西部。
在这三个多月间,她旅居农庄和采矿营,帮忙清洁、煮食,学会了驾驶马车以及驱赶牛群,还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协助下,攀上标高4480米的朗斯峰峰顶。在写给妹妹的信中,她道出了这段传奇历险。
伊莎贝拉·伯德:中国影像之旅1894-1896
[英] 伊莎贝拉·伯德/著、马茜/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
19世纪时的摄影设备笨重且庞大,并不适合在不发达地区进行长途旅行时使用,但是博德在她的旅行中克服困难,将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建筑和人物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她旅行后期出版的著作中,许多都配有自己拍摄的照片。
19世纪末,已经六十多岁的博德来到中国旅行。在阆中时候,相机三脚架端戏台上,引发了骚动。后来去都江堰路上,更是被路人乱石击中,脑震荡失去意识。她乘坐小船和轿子在长江流域地区旅行,一直走到藏区。翻看她在那次旅行途中留下的180多张照片,我们也仿佛被带回了19世纪末的中国。
伯德所拍摄的长江边风景
中国对她有深深的吸引力,1904 年,在博德马上就要迎来73 岁生日时,她在爱丁堡的家中平静地离开了个世界。而在此之前,她已打包好行李,准备再次前往中国。
阿拉伯南方之门
[英] 芙瑞雅•斯塔克/著、刘建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英国旅行家芙瑞雅•斯塔克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旅行家,而她的旅行著作也是旅行文学中的精品。20多岁时,她自学了阿拉伯语,也从此开启了独自前往中东地区的旅行。她博学,聪颖,身前出版了三十多本有关中东的旅行游记,她说,我不相信风平浪静的生活是大多数人所热切渴求的。
身着阿拉伯服饰的芙瑞雅
本书描述了她在1934年前往也门的经历。她搭船通过红海,在阿拉伯半岛尖岬的亚丁湾登岸,独自深入阿拉伯最富饶的地域哈德拉毛谷地。尽管当时部族间战火频仍、兵燹不断,旅行家们人人视其为畏途,但这位个头娇小、魅力十足的探险家却没有任何迟疑。她和哈德拉毛人共同生活、赶路,满怀欣喜地拥抱这个充满舍赫、圣人、苏丹后宫与全身染蓝的贝都因人的世界,也为这座现已消逝的古城留下了第一手记录。
活山
[英]娜恩·谢泼德/著、管啸尘/译;文汇出版社;2018-10
娜恩·谢泼德一生未离开她出生的苏格兰阿伯丁,但阿伯丁附近的凯恩戈姆山区遍布她的脚印。她终身未婚,与山为伴,作品也都以大山为主题。
在山中,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在本书中,她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
艾米莉亚·埃尔哈特:揭开尘封的秘密
作者: [美]埃尔根•M.朗、 [美]玛丽•K.朗/著;刘小群/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
艾米莉亚·埃尔哈特可能是美国最著名,也是最传奇的女飞行员。1921年,她开始学习飞行,不到一年就拿到了飞行执照。在她的飞行履历中,有许多“首位”,比如她是首位独自从檀香山飞往加利福尼亚的人,是首位独自从墨西哥城飞往纽约的人……但她最想挑战的,是成为首次环球飞行的女性。1937年,艾米莉亚·埃尔哈特宣布将从新几内亚伊里安岛的莱城经豪兰岛到夏威夷横渡太平洋,这在当时,连男性飞行员都不敢尝试横渡太平洋,何况是海难频繁的豪兰岛海域。
艾米莉亚·埃尔哈特
7月2日,她起飞前往豪兰岛,这次飞行需要不间断飞行4200公里,但在距离豪兰岛还有一小时航程时,她却在呼救后失踪了。后来尽管美国政府耗资数百万美元,甚至出动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太平洋舰队,但她的飞机和尸体一直没有被搜索到。
对于她的失踪原因,世人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书作者埃尔根•M.朗是一位高级飞行员,曾经参加二战。他两次穿越艾米莉亚失踪时的航线,用25年时间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的证人,搜集各种证据,并结合一些近年来被重新发现的历史文件,他试图抽丝剥茧,勾勒出这次失踪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了她生命最后的悲剧飞行,并给出了她为何失踪的解答。
风的女儿:二战德国女飞行员的交错人生
[英]克莱尔•马利/著、姜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5-1
1930年代,飞行领域还是由男性主导,尤其是在纳粹德国。但汉娜·莱契和梅利塔·冯·施陶芬贝格却打破了舆论的偏见,成为首屈一指的飞行员,并在战争中获得了铁十字勋章。然而,她们的人生却走向了不同轨迹,出身普鲁士贵族家庭的梅利塔暗中支持元首刺杀计划,并在失败后付出了血的代价,而汉娜却一直到最后都在试图挽救希特勒的生命。
本书挖掘了这两位女性的非凡的人生故事,讲述了她们的奋斗和冒险,讲述了她们如何努力突破环境的压制:汉娜在暴风雨中的飞行高度超过了她之前的所有滑翔机飞行员、梅利塔曾在德国航空研究所任职八年,研究出空气动力学的开创性概念,也讲述了她们是如何在后来的战斗中逐渐分道扬镳,收获不同人生结局的。